來源:廣視通廣告 時間:2018-8-1 15:50:59
“你看看別人家的那誰誰誰,再看看你!”
是的,今天快樂1062《伴你同行》佳倩和峰哥和大家聊一聊“那些別人家的孩子”。佳倩和峰哥年齡差不多,都是80后獨生子女一代,在我們這么大的很多孩子的童年記憶里,很多人都和我們一樣,無數次的聽到過父母或長輩們在他們面前提到過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聰明……他們的視野永遠停留在別人家的孩子身上,于是就有了一種孩子,他們叫“別人家的孩子”。
每當孩子聽到別人家的孩子這幾個字,峰哥都是抵觸的,內心是憎恨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的。長大之后也知道,父母們每次提及“別人家的孩子”,其實是想下自家孩子,讓孩子能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的。但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起到讓孩子更加努力拼搏,反倒讓他們離父母越來越遠,有的會自暴自棄。
那么怎樣才能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讓孩子能夠變得跟別人家的孩子樣呢?導演姜文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就說過自己童年的苦惱:我不知道該如何讓父母滿意,我也不知道他們怎樣才會夸夸我。
父母不論何時都在以身作則;相反,那些只要求孩子的父母卻總愛用“高昂的宣泄”表達自己。
1. 不耐煩,卻總是要求孩子像別家孩子那樣懂事聽話。
工作忙碌了一天的你回到家里,看到亂七八糟的玩具攤了一地,孩子在一旁哭鬧,終于你忍不住大吼:“哭哭哭,成天就知道哭,煩不煩!”
2. 不關心,卻總是要求孩子像別家孩子那樣拼命努力。
每天按時把孩子從學校接回家,習慣性地問:“今天老師都教了什么呀?”一邊問,一邊忙著其他事,每次回應孩子的內容基本一致,根本覺察不出孩子的語氣變化。
3. 不認錯,卻總是要求孩子像別家孩子那樣聰慧機靈。
明明是自己打破了東西,碎了一地,孩子不小心撿的時候劃傷了手,嚎嚎大哭,你卻埋怨孩子怎么這么不小心,嚴厲的警告孩子以后這一類東西碰都別碰。
4. 不娛樂,卻總是要求孩子像別家孩子那樣興趣廣泛。
不給看電視、不給出去玩、不給講故事,你總是有很多理由拒絕。
孩子本身并不是為了誰的明天與希望,孩子自己就是明天,就是希望。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其實仔細想想,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前提下,您自己先能成為“別人家的家長”了嗎?深圳交通廣播《伴你同行》“那些別人家孩子”話題聊到這里,想要了解更多《伴你同行》相關資訊,可以微信搜索公眾號“伴你同行”或者撥打節目熱線:0755-88311062;《伴你同行》廣告投放熱線:0755-8294241。
本文標簽:
全國廣播電臺廣告網 2008-2023 版權所有
地 址:深圳市福田區紅荔西路天健名苑B座31層
Copyright 2008 - 2022 www.qingyeshengtai.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廣告公司聯系電話:133-1651-4119
E-mail:64590423@qq.com